--> 2022旅游行业会好吗?听听来自航空公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业界大咖怎么说 - 中国旅游协会_必威体育在线_必威体育-app*官网
 

2022旅游行业会好吗?听听来自航空公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业界大咖怎么说

发表时间:2022-01-15 21:09

1月12日,中国旅游协会组织召开旅游行业部分企业家及专家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汇集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及专家,共同研判行业形势,就当前如何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建议和对策。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煜、陈妙林、陈向宏、康国明,副监事长吴国平分别详细介绍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并对2022年行业如何渡过难关提出很好的建议和策略。中国旅游协会特此将他们的发言整理刊发,供业界交流借鉴。(按照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01

图片

王 煜

·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 春秋集团副董事长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国内旅游业、航空业积极抗疫、顽强自救、创新发展,屡闯难关。今年,尽管疫情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对文旅部必威体育:2022年国内旅游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重要目标充满信心。现结合公司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全民战“疫”,为旅游复苏营造了出行保障


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减少人员的聚集和流动,旅游业、航空业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全国共有1.1万家旅行社歇业,是遭受疫情打击最大、最重的一环。


面临疫情的严峻考验,全行业积极履行抗疫责任。春秋旅游、春秋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无条件为旅客“退团、退款”,累计承担退款损失41.32亿元。


科学精准防控、全民万众一心、疫苗接种加速推进,国家卓有成效的抗疫举措,令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明显。


在疫情常态化、持久化的形势下,我们根据文旅部的要求,制作详细的旅游防疫指南,要求每一位员工仔细查验游客的健康码、行程卡,主动提醒游客洗手消毒、佩戴口罩,实行分餐制、倡议使用公筷等均成为导游必需的工作环节,防止疫情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扩散。疫情至今的两年里,总共服务了四千多万人次的游客、旅客,没有一个客人一名员工在行程中被感染。


二、庞大的国内市场,为旅游复苏提供了市场保障


继连续两年失去了出境游的支柱利润后,2021年,受到春节“就地过年”防控政策、国内疫情多地散发等影响,加上暑运又值台风、多地疫情叠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宣布38次跨省游暂停,旅游、交通运输行业中最旺的春运、暑运出行接连遭受重创。


但是即便如此,国内庞大的出行市场、超强的经济韧性仍然为旅游行业复苏提供了机遇,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今年五一假期同比疫情前客流完全恢复,收入恢复近8成,恢复程度及节奏基本符合预期。纵观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9.1%,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8.5%。国内旅游收入共计2.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5%,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4.4%)国内旅游恢复整体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我们春秋更是坚定信念,持续加大投入,在这两年新增引进20架飞机,新开30多个航点,新航线70条,助力国内大循环航线网络建设。年运输旅客2300万人次,同比增加14.5%,恢复至2019年水平。


三、积极创新求变,为旅游复苏提供了发展保障


面对疫情考验,春秋着眼市民和游客在文化性、生活化、求知欲以及体验感等方面的共同需求和碎片化旅游时间,大力开发“低价高频”的本地游市场,让更多市民和游客走进上海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现代风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舒缓资金压力、稳定员工队伍、创新发展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


我们创新推出“微游上海”系列产品,在2020年3月上海恢复本地游时占得发展先机。根据市民和游客的体验反馈和需求变化,对产品不断更新,如2021年9月推出的第六代产品“建筑可阅读专线车”,通过“观光车+微旅游”形式,将上海特色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大大提升了微游频次,深受市场欢迎。


“微游上海”系列产品为依托,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模式,将文化场馆、艺术空间加入到微游景点中,拓展旅游与文化元素结合,不断提升“微游+”的附加值。同时以标准化建设作为产品研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及时将“微游上海”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标准。专门制定《微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微游上海”产品数量已达百余个,游客满意度基本达到百分之百。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旅游业对刺激需求的重要作用。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问题。旅游业产业链长、对经济带动效应强、就业吸附能力大,对经济刺激见效快,对提振需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建议党和国家尽快制定疫中持续应对、疫后刺激复苏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延续、完善旅游业纾困政策,包括中期银行贷款、发债增信等资金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贴、稳岗补贴,延续相关优惠政策等。


旅游是重要的产业,就业人口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世界各国都积极帮助旅游业应对困难,如法国设立团结互助基金,符合要求的旅游业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均可申请补助,免除各项租金费用。西班牙政府专项贷款担保,专门用于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业和相关运输业企业的流动性需求。意大利政府紧急拨款用以重点扶持受重创的旅游业。春秋境外分公司所在的很多国家政府都通过拨付款项,为旅游业雇员每月发放工资补贴。


我国政府从2020年开始向旅游业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纾困政策,在当前情况下,希望能够延续和完善各项纾困政策,让更多旅游业企业能够坚持到胜利的到来。


三、进一步提倡科学精准防疫,统一全国疫情防控的标准、方法。


1月6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14部已发文要求,落实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鼓励各地区推广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这一通知的出台,可见国家层面已对此非常重视,将对未来人民的经济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建议国家能够统一全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制定统一的防控预案,体现“快、稳、准、暖”科学精准的防控要求,避免“自行加码”等工作盲目性,并且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全国防控信息统一、互通,如健康码作为真实、有效的电子身份凭证,建议推动防疫健康码与航空公司、铁路部门、旅游部门等旅客、游客信息、行程码信息对接,一码展示疫苗接种等信息,存在风险的旅客很容易被识别,效率高且安全可靠。


02

图片

吴国平

· 中国旅游协会副监事长

· 无锡灵山文旅集团名誉董事长

· 无锡拈花湾文旅董事长

作为文旅行业的一份子,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们在跌宕起伏中前进发展,在不断关停重启中探索前行,走过了极不平凡、实属不易的一年。这一年里,旅游业者被称为“在深渊里仰望星空”的人;这一年里,我们守住本心、树立信心,克服畏难心、恐慌心。今天,借此机会,有几点感受与体会和大家作一个汇报分享:


一、疫情反复始料未及


这一年,旅游企业不断关停重启,反反复复,信心不断受到打击。报复性消费反弹迟迟未出现。


华东地区,7月南京、8月扬州、9、10月福建、11月常州、12月宜兴、浙江,期间上海一直零零散散,再从西安到天津、河南。


昨天我看百度热搜,15条中有9条是必威体育:疫情的,其中有一条是“多地要求低风险地区返乡也需核酸”,今年又是一年“就地过年”。


二、行业重创感同深受


《2021十大最惨行业,有你的行业吗?


(餐饮与酒店行业排在第六位;旅游与景区排在第四位;房地产排在第一位)


恢复态势低于预期,国内旅游人次及收入大体回缩到2014年水平(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4.31亿人次,旅游收入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和35%,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57%、53%)。


以拈花湾景区的数据来看,2021年,拈花湾景区购票入园人数145万,实现收入3.67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61%和74%;比全国的数据要好一些。


生存冲击、经营冲击、规模冲击、心态冲击、人才冲击;


收款难、转型难、创新难、突围难。


活下去,不倒闭就是底线。


三、疫情防控已成常态


常疫情时代,疫情常态化,生活常态化,旅游常态化。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仍然是未来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市场趋势悄然而变


疫情改变生活,改变消费行为。随之而来的则是旅游市场的变化。


以2021年国庆节假日为例,城乡居民平均出游半径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降幅达33.66%;目的地游憩半径13.1公里,同比减少7.7%。


“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成趋势。


五、旅企转型刻不容缓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疫情对整个旅游业的重大创伤,以及旅游业本身长期存在的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等现象。


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疫情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了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时代倒逼旅企转型;疫情倒逼旅企转型;市场倒逼旅企转型。


转型的关键,要按照市场的法则,做任何项目,都要算好一本账。不光高大上,还要叫好又叫座。


六、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2019年,其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以旅游业为主的目的地城市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民生、运转。


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 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过后,都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多管齐下,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为此,有两点意见建议:


1、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在科学精准防控的基础上,呼吁逐步放开低风险地区的各类旅游业务;春节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建议政府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要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


2、建议就旅游业的各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譬如旅行社仍困难重重、恢复缓慢,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延续2020年的税收、人力等扶持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创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迭代。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我认为有几点:


1、抓落实:坚决落实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


2、保团队:不降薪、不裁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强转型: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4、炼内功: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这次疫情,终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朵浪花,挡不住中国文旅行业蓬勃发展的滚滚浪潮。我们相信,在文旅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旅游协会的关心支持下,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一定能够尽快走出阴霾,柳暗花明,迎来美好的明天。


总而言之,这个时候,旅游业一定要树立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文为发言提纲)


03

图片

陈妙林

·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 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

2021年开元400多家酒店,庆幸的就是员工没有出现一个病例,目前有8家酒店在配合政府做隔离观察酒店,隔离酒店隔离完毕以后,光是消毒清理就要半个月时间,然后才能开业,那对我们的压力也比较大。在同口径比较下,2021年开元的400多家酒店营业收入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8%,但是利润非常不乐观,除了两家森泊乐园酒店还有盈利,但是比计划的盈利也大幅度减少,我们计划盈利是2.4亿元的利润指标,到8月底完成了1.4亿元的利润,但是到10月、11月、12月都是亏损的,到现在为止还有8000多万元的利润。这是两家森泊乐园酒店的情况,那么开元其他的400多家酒店全部亏损。


因此我们讲2021年比2020年更加难过,预计2022年可能会更加困难。虽然2021年营业收入有8%的增长,但是为什么2021年比2020年会更加难过呢?原因有这几个:第一,2020年1-4月份,我们的大部分酒店都是处于关闭状态,我们的人力、能源成本大幅度减少。到了5月份复工复产以后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反弹。更重要的是,2020年政府出台了对旅游企业的各项支持政策,比如社保基金免交跟缓交7000多万元,加上房地产税等一些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我们开元酒店大概会有1.3亿元的政府补助,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给我们免去了大概五六百万的房产税,其他地区的400多家酒店都没有,社保的免交或缓交也都没有,对我们来说压力是比较大,所以2020年酒店还是有点微薄的利润,2021年出现全面的亏损。第二,2021年疫情时断时续,特别是几个最好的高峰时间,我们错过了增加营业收入的好机会。比如2021年的1月份春节,本来是一个旅游旺季,到了7月份还好,8月份又出现疫情,原本是一个休闲度假的高峰,到了10月份又开始新一波的疫情。所以这个时断时续的疫情对我们酒店的压力很大,2021年比2020年的开支要大得多,再加上各项政府的优惠政策全部取消。第三,政府对企业的关注点也在发生转移,2020年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对所有企业都是非常关心的,对我们旅游行业是更加关心。2021年的疫情持续化,政府有很多的关注点。房地产的不景气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很大。


2022年我认为将是旅游企业更加困难的一年。首先,疫情将进一步常态化,疫情防不胜防,随时都可以出现。第二,经济的下滑减少了旅游消费的支出。11月份开始,我们疫情解除的几个地区,旅游消费是大幅度减少。我们预计2022年的旅游消费将是不乐观的。第三,全国酒店业的负债率是75%,2020年的资产回报率全国的酒店只有4.2%,2021年的数据现在没有出来,估计是4个点以下。大量的酒店会入不敷出,抵不过银行的贷款利率,那么将会导致很多酒店休业关门。


因此,有几项建议:第一,希望政府部门对旅游企业进一步关心,特别是要增强旅游企业的信心。现在旅游企业普遍信心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希望政府恢复社保缓交或免交、税收优惠等措施。第三,疫情防控利用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各地的防控的措施不一样,防控的方法也不一样,相比来说上海是最好的。所以,以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标准、统一化做法方法来解决用户的防控措施。第四,研究新的方法,比如现在全员做核酸全民打疫苗,是不是可以全民做抗体检查,有抗体的允许全国流动,没有抗体的限制流动,这样对经济增长、对旅游的恢复都有好处。


04

图片

康国明

·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我讲的观点不代表所在的企业,而更想从一个文旅从业者对疫情与文旅产业关系的角度谈一些观察和思考。


毫无疑问,文旅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时间最早、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业态,从2020年年初就开始出现了断崖式的停摆。文旅行业对疫情感受最深,反应最敏感。我们从文旅行业的角度,到底对疫情怎么看,围绕疫情怎么应对,以及对社会管理层有一些什么样的呼吁和建议,今天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谈一些我的认识。


一、怎么看待这个疫情?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可能很快就会过去,现在已经两年了,后面也还很难说到底什么时候能过去,或者说多大程度上能过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疫情结束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绝不会简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疫情的发生有了更典型的一些表现。疫情对各个业态冲击这么大,一定要引起我们对疫情更进一步的观察和认识。


经过这两年的折腾,越来越感觉新冠疫情是大自然对近几十年全球经济社会特别快速发展的一个制衡,就是猛的踩了一个刹车。我们都有很深的印象,像我们小时候出行的方式、生活的方式、观察到的生产的方式以及人们交往的方式等等,近几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现在人们出门都不带钱包了,用微信支付,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还有,近些年对生态的破坏,温室效应,地球温度提高带来一系列非常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等等。应该说现在国家对碳中和、碳达峰史无前例的重视,这才是治本之策。如果没有“双碳”,没有人类同环境更友好的相处,那么一切所谓的纾困措施,从根本意义上讲,都是扬汤止沸甚至是饮鸩止渴,这是难以持久的。总体上说对疫情要有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的一个认识。应该说疫情对全球化是一个极大的阻断,并且对人们的消费预期、对整个社会的心态,对行业结构的大洗牌,都是史无前例的。


比如说对国内文旅业态断崖式的影响,国际交往也是不断的有各种熔断。在这个背景下,如果只是简单的呼吁放开一些对文旅行业的支持性政策,我个人感觉其实是难以为继的。为什么?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明显放慢,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相当程度上明显减弱。在这个背景下,如果只单纯的呼吁对文旅行业更大力度的支持,事实上是不太可行的。


大家强调的信心恢复、社保减免、精准管控,还有医学方面对抗体的正确把握等等,都对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特别是文旅作为典型的服务业态,其从业者数量特别庞大,疫情背景下做好对文旅业的邦扶,其实是在有效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是在为保就业做贡献,是在激发市场活跃度有效连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子范畴。但同时,我想强调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需求预期下降,全球范围内供应链的中断,以及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不可延续,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家也都能看到,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根本原则,对整个社会进行更精准的管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为国际社会所“羡慕嫉妒恨”的。但同时整个地球村又是难以割裂的,我们之外很多国家都采用了一种“躺平”的态度,在抗疫整个演进的过程中,不同模式的特点也还需要做动态的精准研判以及相应的优化调整,当然因为冬奥等一系列重大工作的安排,我们必须要对疫情有更精准的管控,从大趋势的角度、从抗击疫情发展演变的工作规律的角度看,我们下一步适当时机,恐怕要在绝对意义上的严防死守动态清零和简单意义上的躺平这两个极端方式中探寻一种更高质量的把控,也就是说适当时机恐怕要在有效管控疫情冲击负面影响与权衡经济社会停摆带来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巨大成本之间把握好平衡。因为文旅是最早受到疫情系统冲击,对疫情感受最深的领域,我们作为文旅从业者,有责任有条件对整个社会把握抗击疫情正确的方式方法提供一些相对前瞻性的观察和视角,供有关方面参考。


二、面对新冠疫情史无前例的冲击,文旅行业到底应该怎么应对?可以断言,经过疫情的冲击,我们绝不能够再追求粗放式的外延发展,而必须更多追求一种内涵式的发展。结合所在微观主体的工作探索, 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观察点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业态和我们的工作主题必须要进一步凸显“为增强免疫力而努力奋斗”。不断增强免疫力,是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发。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免疫力才是抗击疫情的治本之策。在疫情面前,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面前,我们的心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内生承载力到底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变化?我觉得要通过我们高质量的工作设计,为有效增强顾客的免疫力而努力,这是我们文旅工作的新价值。我们从事的是幸福产业,我们是为了让游客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加幸福,必须能够强身健体,平衡心态,能够更好的面对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种挑战,我觉得我们的一切产品、业态、工作主题,都要围绕强化免疫力而展开,这是我的一个观察点。


第二个观察点是怎么更强调服务游客或者说客群的内心平衡?我的理解,旅游是人跟自然、人跟人、人跟自己的内心更好的一次对话,在工作和生活中间积累的一些负面情绪经过一次高质量的旅行,怎么样有效的清零,怎么样激活人的创新活力,怎么样能够达成人跟自然更和谐的相处、达成人跟自己的内心更平和地开展对话?我觉得我们的很多产品定位都要从有效强化人的内心平衡这个重要的视角来展开,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都要更加尊重游客的内心体验,通过具体的微观工作为打造更健康更坚强的社会心态做贡献。


第三个观察点是围绕疫情带来的重大影响,建议我们的很多业态要聚焦“围绕刚性需求,提供品质服务”来做一些探索。我们不宜把旅游简单界定成所谓有钱有闲的一个可有可无的业态。前几年在工作中间,我们也一直强调文旅跟教育的结合,跟体育的结合,跟康养的结合,其实内在的逻辑就是根据人的年龄段划分,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过一个有品质的生活,教育一定是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旅游加教育、研学旅行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实质性受益;围绕青年中年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怎么样把强身健体转变成生活方式,旅游加体育,是实质性的强身健体,而绝不简单停留在奥运会拿几个金牌的认识层级上;另一个是围绕退休以后相对更有闲余时间、更有支付能力的活力老年群体,怎么把旅游跟康养做深度的融合。我们总的思路是围绕刚性需求,围绕不同年龄段的刚性需求提供更有品质的文旅产品服务。


第四个观察点,围绕中央提出的两个循环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内循环的打造塑造,围绕乡村振兴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和是时代洪流,文旅产业能不能围绕人才、文化、产业振兴等几个重要方面,实质性地做一些工作。围绕人才振兴,在大力加强城乡青少年之间高质量的流动方面,旅游企业大有可为,可以组织更多的城市青少年到农村了解国情,组织更多的农村青少年到大都市去触摸现代社会发展的脉搏,希望能够把国家的对口帮扶机制更充分运用。围绕文化振兴,我们观察到文旅和互联网和科技的结合有广泛的空间,大力推动一部手机游中国,架起游客和重要目的地之间的桥梁纽带。围绕产业振兴,我们积极构建“央厨+团餐+订单农业{”这么一个商业闭环,为助力餐桌上的革命而贡献力量。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只是希望能够把这个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做法,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三、我们对疫情防控有一些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基于前面的分析和观察,建议在合适时机要在精准管控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我们的思路和管控措施。这次西安发生的疫情引起了我们很多的关注,疫情自身并没有带来多少人员的伤亡,但是因为抗疫,包括一些典型个案带来的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防控政策应该有更精准、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定位。一方面随着疫苗的更加普及,国内更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像上海的教科书式的经验等等,我觉得文旅作为最先受到疫情冲击的业态,我们能不能把一些观察点、一些建议,更高质量的呈献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引起大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和严格管控方面把握更高质量的平衡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多新的价值空间。


我们特别期待能够经过更高质量的对话,能够推动大家对到底疫情应该怎么看,应该怎么办,我们的业态应该怎么做,怎样采取更精准的一些工作措施等方面不断有新收获。后续的工作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冲击和挑战依然特别严重,但是我觉得只要始终保持工作理性,不断优化和调整我们的应对举措,最后结果一定是乐观的。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05

图片

陈向宏

·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 顶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我们企业管理的景区是全国典型的目的地景区,业态比较全面,既有酒店,乌镇与古北水镇两个景区的酒店差不多超过5000间,也有观光旅游、餐饮,还有会议中心、会展,旅游行业面临的困难,我们都能触摸得到。


两年前,记得当时再过几天就到大年三十,我那时是决定关闭乌镇景区的。这两年来疫情不断地反复,景区开开关关,作为企业老总,给下属鼓劲说“春天来了,这是最后一个难熬的年份”,但是说实在的,自己也是信心不足,而且焦虑感在不断增加。


两年来,我总结我们旅游行业是“四个减少”、“四个增加”。


“四个减少”:


第一,游客量减少。乌镇和古北水镇2021年的游客相比2019年均有较大降幅。第二,景区的效益减少。在过去的2021这一年里,我们自认为在中国的景区行业中情况算较好的,但是与往日不能相比,乌镇疫情前税后净利超过8亿元。第三,员工的收入减少。乌镇有4000名员工,古北水镇有3000名员工,只发基本工资,员工承受不了,我们也于心不忍,所以我们一方面发工资,另一方面让员工把2022年的假期通过借假休完,如此熬过来。第四,我们的信心减少。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从业者的信心减少,外界对我们行业的信心也减少。


“四个增加”:


第一,成本的增加。景区固定的成本无法减少,但又没有营收,所以成本大幅度的增长。第二,负债的增加。原来我们企业管理的两个景区没有很多的负债,但目前负债率比原来有所上升。2021年期间,景区开业需要至少提前两周时间安排员工上岗,做好开业准备,但景区关闭却要求一夜之间完成,所以现在的状况是财务的筹划根本无从说起。第三,贷款难度的增加。第四,稳定员工的难度增加。我们景区很多的员工是双职工,有房贷和车贷,疫情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疫情期间只发基本工资后就难以维持。员工都很爱企业,但是迫于家庭经济负担,也只能选择去一些生产型、制造型企业工作,所以稳定员工的难度很大。


旅游行业与制造行业不一样,中国的旅游行业市场庞大,辐射性大。第一,旅游行业是一个公众流量消费行业,没有流量就没有旅游行业,而疫情最控制的就是流量。第二,旅游行业是一个异地移动消费行业,没有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群移动,我们就没市场。我们管理的景区是全国旅游目的地景区,不能只靠当地游客,乌镇2019年的960万游客中,80%是散客,其中的70%是省外游客,所以一旦限制跨省旅游,我们就没有市场。第三,旅游行业是一个直接面客的服务行业,我们强调要把笑容传递给游客,而现在为了安全,员工要戴防护罩与口罩,减少了直接面客的服务,所以这个行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第四,旅游行业是一个区域链接高度协同的行业,旅游行业与上下游企业有紧密的关系,而现在很多旅行社关闭,航空公司不定期减少航班等,这些都对旅游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旅游行业是一个富民的行业,如果说我们社会下一步经济的复苏是要提振公众的消费信心,要使广大的老百姓能够有钱可赚,那么旅游行业就是一个龙头带动行业。就像乌镇的老百姓基本上是靠旅游赚钱,古北水镇也同样,周边很多村的村民都开着民宿,依靠景区溢出的游客赚钱。


现在两个景区的工作主旋律是:第一要保防疫,很庆幸两年来两个景区7000多名员工都没受到感染,我们要继续对游客负责、对员工负责。第二要保品牌,游客虽少,但我们的服务质量不能降低。第三要保资产,就是间歇关停开放的景区如何保持资产的正常状态,如果疫情仍然没有好转,我们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第四要保稳定,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保团队的稳定,比如企业的双职工,我们一定确保至少其中一位员工上班。


我一直在说:现在旅游行业活下去最重要。下一步如何活下去?


第一,要呼吁全社会提振对旅游行业的信心,这点尤其重要。我认为旅游行业将会是疫情好转后恢复最快的行业,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全社会的信心,旅游行业是经济行业的晴雨表。


第二,希望政府出台实实在在的纾困政策。房土两税免交、养老保险金缓交等政策,来帮助解决我们切实面临的问题。同时,希望能解除或临时解除一些对我们旅游行业的传统限制,比如对一些政府会议召开的限制政策要更加灵活。


第三,要创新,旅游行业的恢复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而是一种改变的恢复。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上进行大力创新。比如我们企业以前只做景区行业,去年开始我们利用自有酒店的设备与技术,为高收入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一些大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我们也输出部分员工借给其他企业。最终我们应该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没有创新,我们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我们就适应不了疫情后旅游行业的变化。


微信公众号
微网
视频号